close
儒傢不過聖誕節:今日挾洋自重者早晚會自怨自艾起大陸商標申請

10%公司派發上市公司變革紅利

能見度能源行業最具穿透力的思想

地產界地產界油煙處理設備所有你想知道台灣油煙處理專家|油煙處理|油煙處理機|油煙處理設備|除油煙機|除油煙機推薦的事兒

財經上下遊跨界找尋市美國商標註冊場常識

金改實驗室金融創新靈感集散地

牛市點線面簡單專業時尚的財富平臺

科技湃讓我們走近科學

澎湃商學院品牌課外書,生活經濟學

自貿區連線自貿區第一信息和服務平臺


[編者按]:
每逢聖誕,國內總會出現爭議之聲。
近年最具代表性的,是2014年12月24日,西北大學現代學院封校禁止學生過平安夜,組織學生集體觀看中華傳統文化的宣傳片,校園內掛出“抵禦西方文化擴張”、“爭做華夏優秀兒女,反對媚俗西方洋節”等標語,在網上引發激烈爭論。
而早在2006年,當時就讀北大、清華、復旦等高校的十位博士生就曾聯署《我們對“耶誕節”問題的看法》,呼籲國人慎對“聖誕節”,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他們認為,大部分國人在不信仰“耶教”乃至對其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渾然不覺地加入到“耶誕狂歡”行列。尤其在幼兒園、中小學校,教師為孩子們集體過“聖誕節”、樹“耶誕樹”、發“耶誕禮物”、做“耶誕賀卡”,更是無形中把一種外來文化與異質宗教人為種植在毫無文化鑒別與宗教選擇能力的孩子們的心靈之中。“這是國人的一種文化集體無意識,即在對‘耶教’沒有任何價值認同與宗教歸屬的情況下,就隨‘耶教’之波,逐‘耶誕’之流,無意中為‘耶教’在中國的傳播與泛濫推波助瀾,為中國的‘耶教化’營造瞭文化氛圍, 做瞭‘傳教士’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
十年之後的今日,此類聲音仍不絕於耳。儒傢網發佈文章《中國人應該如何過“聖誕節”諸洋節》,認為洋火方便瞭我們的生活,洋教卻排斥我們的生活方式,洋節更是以所謂文明的姿態擠壓我們的文化和心理。文中分析,今日熱衷過洋節的中國人主要是三類:一是基督教信徒和膜拜西方文化者,出於宗教信仰和所謂文明;二是部分商傢和外企,基於營銷和公司文化考量;三是尋求時髦節點釋放緊張情緒滿足同時滿足交往和消費需求的都市男女,背後正是文化集體無意識。
文章表示,21世紀最重大的事件將是儒傢文明的再度復興,短暫二三百年的去中國化將得到徹底扭轉。洋節中國化,就是讓以各種方式已摻入中國人生活的洋節,祛除其異質性的內核,協調於自信起來的中國人的生活節律,服務於中國人的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
中國人應該如何過“聖誕節”諸洋節
西方“聖誕節”(耶誕節)就要到來瞭,世界各地以此為習俗的人們早早就開始準備,好在節日裡能享受傢庭或教眾聚會的溫暖。雖然我們已被柏林聖誕市場恐襲的血腥深深刺激,也將為中國式“聖誕節”的都市商業喧鬧和青年狂歡稍許困擾,但還是要祝福全球過這個洋節的人們節日快樂。
十年前暨2006年的此時,北大、清華等十所著名高校的十位博士聯名發佈“慎對耶誕節”的呼籲書,一時引發轟動,成為當年熱點文化事件。當年十博士憂慮文化主體性的喪失,十年後的今日,這個憂慮是否依然?
近代以來,地方性的西方文明僭越而為普世文明,挾經濟、政治、科技和文化的強勢席卷世界,造成非西方世界精英分子的內在自卑情結和整個世界由內而外的西方化。洋節是伴著洋教和“洋火”進入中國的,曾給習慣瞭世俗化生活的中國人帶來莫大的困擾。洋火方便瞭我們的生活,洋教卻排斥我們的生活方式,洋節更是以所謂文明的姿態擠壓我們的文化和心理。
經過百多年自強不息的奮鬥,中國人已能生產並不斷創造人類現代生活所需的各種器物,洋火、洋車等名詞泛濫的時代早已一去而不返。中國人已重建瞭連續而開新的政治共同體,洋教被納入已有兩千年經驗的宗教管理體制,成為瞭我們世俗化生活之外的又一宗教生活補充。中國現在還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傢,洋節得以繼續以文明的姿態俯瞰我們的生活。
細究起來,今日熱衷過洋節的中國人主要是三類,一是基督教信徒和膜拜西方文化者,出於宗教信仰和所謂文明,二是部分商傢和外企,基於營銷和公司文化考量,三是尋求時髦節點釋放緊張情緒滿足同時滿足交往和消費需求的都市男女,背後正是十博士所言的文化集體無意識。
後兩類的治理,重點是加強文化和制度建設,而第一類人茫然不顧於洋節在西方也日益去宗教化,還要在中國人中以如何過洋節區分三六五等,他們體量小而自覺活動力強,是洋節中國化的最大障礙。
儒傢文明追求萬物並育而不相害,與新一輪全球化的趨勢若合符節,必然會不斷昌盛,今日挾洋自重者早晚會自怨自艾起來。今天,我們不會再發出類似十博士的看法,我們會從自身做起,也期待於政府和社會,促進中國人節慶生活的去宗教化,讓中國人融入敬天法祖崇聖神聖感的世俗化生活順暢流淌起來。
節日是器物和精神的綜合體,集中表征瞭人群的社會生活節律。洋節中國化,就是讓以各種方式已摻入中國人生活的洋節,祛除其異質性的內核,協調於自信起來的中國人的生活節律,服務於中國人的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
21世紀最重大的事件將是儒傢文明的再度復興,短暫二三百年的去中國化將得到徹底扭轉。全面中國化,就是儒傢文明從器物到精神的涅槃再生,使中國人在一個更加開放的世界裡過得有自信、有尊嚴,文明而祥和,並帶給世界人民一個嶄新的“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願景。
2014年12月24日,湖南一高校學生身著漢服來到長沙太平街的聖誕活動現場,手舉“抵制聖誕節”等標語。圖片來自網絡
附錄:2006年十位博士生聯署文《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我們對“耶誕節”問題的看法》
西洋文化在中國已由“微風細雨”演變成“狂風驟雨”,最為直接和集中的體現,莫過於“聖誕節”在中國的悄然興起與日趨流行。在此,我們,十一位來自中國不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博士研究生,鄭重呼籲國人慎對“聖誕節”,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
每值“耶誕節”來臨,商場、飯店、賓館擺放起“耶誕樹”,懸掛起“慶祝耶誕”橫幅,員工們戴起“小紅帽”;幼兒園孩子們圍繞在“耶誕樹”前載歌載舞,期盼著老師分發“耶誕禮物”;學校裡大紅大綠的“耶誕舞會”、“耶誕聯歡”的海報占據瞭搶眼的位置;網絡、報刊、電視、電臺充斥著各種“耶誕信息”;數以萬計的“耶誕賀卡”和數以億計的“耶誕短信”滿天飛舞;人們相逢互祝以“耶誕快樂”;“平安夜”裡,人們聚眾狂歡,流連忘返。與此相表裡,“耶教”在中國悄然壯大乃至漸趨泛濫。黃河上下,大江南北,從鄉村到城市,“耶教教堂”高高聳立;從普通民眾到社會精英,對“耶教”趨之若鶩。凡此種種,皆表明中國正在逐漸演變成一個“準耶教國傢”。
我們主張宗教寬容、尊重信仰自由,我們無意排斥“耶教”。我們對中國的“耶教”問題抱以瞭解的同情:蓋龐大的邊緣群體和弱勢群體需要精神支撐以重建生活希望,而部分社會精英則欲借“耶教”以“挾洋自重”;蓋中國的信仰危機、倫理失范、道德滑坡、誠信缺失、文化匱乏迫使國人尋找身心安頓之所;蓋“祛魅”的“現代性”帶來的精神支離與價值虛無導致人們重新發現宗教生活的意義;蓋“聖誕節”作為巨大的商機和利潤而為廠傢、商傢所鼓噪與利用。種種原因使得“耶教”成為部分國人的可能與選擇,使得“聖誕節”成為國人無法躲避的文化景觀。職是之故,我們無意攻訐“耶教”和指責中國耶教徒過“聖誕節”。相反,值此“聖誕節”來臨之際,我們願意祝福那些真誠的和愛國的中國耶教徒愉快地度過屬於自己的節日。
但是,我們註意到,大部分國人在不信仰“耶教”乃至對其一無所知的情況下,不假思索地使用“基督教”、“聖經”、“聖誕節”等隻對耶教徒本身而言才具有神聖意味的稱謂,甚至渾然不覺地加入到“耶誕狂歡”行列。尤可痛者,在幼兒園、中小學校,教師為孩子們集體過“聖誕節”、樹“耶誕樹”、發“耶誕禮物”、做“耶誕賀卡”,更是無形中把一種外來文化與異質宗教人為種植在毫無文化鑒別與宗教選擇能力的孩子們的心靈之中。我們認為,這是國人的一種文化集體無意識,即在對“耶教”沒有任何價值認同與宗教歸屬的情況下,就隨“耶教”之波,逐“耶誕”之流,無意中為“耶教”在中國的傳播與泛濫推波助瀾,為中國的“耶教化”營造瞭文化氛圍,做瞭“傳教士”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
國人在文化上陷入集體無意識,根本原因在於中國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體性沉淪,亦即經過百餘年來國人對自傢歷史文化傳統系統而又激烈地批判和顛覆之後,中國文化特別是儒傢文化已經呈建制性退場和整體性崩潰,導致中國缺少主幹性的價值信仰和文化形態,進而導致中國現代文化的荒漠化和混亂化,從而為“西風勁吹”和“諸神亂舞”打開瞭方便之門。換而言之,“耶教”在中國泛濫並不是因為其自身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也不是因為中國歷史文化傳統不能為國人的生命、生存、生活提供有效的精神支撐,而是因為中國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體性沉淪,亦即中國缺乏或沒有既自信又自主、既具有一貫性又具有民族性的文化與信仰。我們不擬苛責國人在文化上的集體無意識,但我們呼籲國人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重建中國人的生命世界和意義世界。
歷史和現實還告訴我們,“耶教”在中國的傳播與泛濫,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文化問題和宗教問題,同時也是西洋國傢“軟力量”在中國的滲透與擴張。這一點,即使西洋國傢內部的歐洲國傢也提出瞭抵制“美式聖誕節”的問題,呼籲過具有歐洲特色的“聖誕節”。我們認為,有必要從國傢安全和文化安全的角度深刻反思中國的“耶教”問題,從建設中國“軟主權”、“軟力量”、“軟邊界”的角度重視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積極引導國人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警惕和防范中國的進一步“耶教化”。
如何慎對“聖誕節”?如何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如何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我們不揣愚陋,臚列如下幾條呼籲和建議以供國人參考:
第一,不信奉“耶教”者,效法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和現今港臺地區的做法,把隻對耶教徒而言才具有神聖意味的“基督”、“基督教”、“聖經”、“聖誕節”、“聖誕樹”等改稱為不帶感情色彩和崇拜意味的“耶酥”、“耶教”、“耶經”、“聖誕節”、“耶誕樹”等;不以任何形式有意無意地過“聖誕節”,不發送與“聖誕節”有關的短信、郵件、賀卡、禮物;不舉行與“聖誕節”有關的聯歡、舞會等活動;不去“耶教教堂”祈禱禮拜,等等。
第二,有關部門應該在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和法律框架允許的范圍內,重新審視和合理規范目前在商場、飯店、賓館、網絡、報刊、電視、電臺、學校等部門和行業日漸流行的“耶誕狂潮”。尤其是,我們認為,大中小學及幼兒園內的學生無意識、趕時髦地集體過“聖誕節”,甚至是老師組織孩子們過“聖誕節”,已經違背瞭宗教不得“防礙國傢教育制度”的憲法原則和“教育與宗教相分離”的教育法原則,因而亟需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和嚴加規范。
第三,對“聖誕節”流行起重要推波助瀾作用的廠傢和商傢,應充分挖掘中國諸多傳統節日所蘊含的巨大商機,積極營造傳統節日文化氛圍,合理創新傳統節日活動形式。同時,不必因西洋有個“聖誕節”,中國就必須以孔子誕辰為中國“聖誕節”與之抗衡,但可以考慮將孔誕作為中國教師節,並盡可能使其變得既有神聖肅穆的節日氛圍又有為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這將有可能成為校園內和年輕人有效化解“聖誕節”影響的一個重要舉措。
第四,反思對宗教問題的傳統認識誤區,從正面意義上理解宗教的價值與功能,承認人的終極性關懷、超越性追求和團體生活、過宗教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內在願望與合理訴求。因此既需要尊重中國的耶教徒等洋教教徒的宗教信仰,更需要合理挖掘佛教、道教等中國本土宗教的作用,尤其是需要充分發揮在中國歷史文化傳統占據主幹地位的儒學的宗教性社會功能,高度重視目前民間社會重建儒教的呼聲與努力,積極推動儒教的重建與復興。
第五,打破“古非今是”和“中劣西優”的文化偏見,改變“以今非古”和“崇洋媚外”的文化心態,對中國文化持以“瞭解之同情”與“溫情和敬意”的立場,回歸傳統,承續斯文,創新與發展、恢弘與光大中國文化,樹立中國人的自尊心和中國文化的自信心,重建中國人的信仰體系和意義世界。這將是一個綜合性、長期性、艱巨性的文化事業,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與全方位的積極參與。每個有著擔當意識的中國人,都應自覺肩負起這一神聖的文化使命。
無論如何,問題關鍵在於國人是否能幡然醒悟,是否意識到瞭自己的文化集體無意識,是否有瞭走出此種文化集體無意識的自覺和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的決心和勇氣、責任和使命。我們以為,中國人,應該而且必須朝此一方向努力!奮進!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本書隻代表署名者個人而不代表署名者所在學校的觀點。

簽名(依姓氏筆畫排序)
劉冰雪(中國政法大學)
朱鋒剛(復旦大學)
張連文(清華大學)
楊 名(中國人民大學)
陳喬見(武漢大學)
周鋒利(北京大學)
孟 欣(中國科學院)
孟志國(南開大學)
范碧鴻(中山大學)
趙瑞奇(北京師范大學)

*在校信息均為2006年狀態。

靜電機推薦
arrow
arrow

    ngo140n1f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